探索建立大灣區社會福利溝通機制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唐昊)

請點擊此處閲讀詳文

2019年2月,旨在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在明確的戰略規劃指引下,可以想見,該地區經濟一體化合作將會更加密切,合作領域將更加全面,合作水平也會邁向更高層級。
然而,大灣區規劃目前更多地還是圍繞著城市、經濟、科技、金融等方面,社會和制度規劃較少。但相比物質經濟層面,制度的融合才是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最重要條件。目前大灣區內部的各個城市在居民身份、法律、稅收制度、貨幣方面的差異,使得政策推行、人流和資金的出入境管理、商業運作等都相對覆雜。至於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公益慈善等社會事業,在協同發展上更是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法律體系方面,三種不同法律制度的互動,不僅意味著靜態意義上的民商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沖突,更是存在內地與港澳在立法權、司法權、執法權行使上發生沖突的隱患。
例如,在稅收法律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稅率比內地各城市要低得多。在所得稅方面,除了深圳前海實行了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和中國香港相當外,其他內地城市的稅率都大幅超出港澳和國際水平。在企業公益慈善支出的稅前扣除領域,更是如此。
在社會政策方面,不同的城市政策讓城市之間形成了政策鴻溝。不僅港澳,就連廣東九城市之間的城市社會政策差別也很大。以兒童醫保報銷為例,深圳可以報銷80%以上,廣州就只能報銷60%。廣東地區曾經提出“普惠型”社會政策,這本來是一個先進的理念。但還是有很多城市擔心自己的“普惠型”社會政策會帶來政策窪地效應,因此遲遲不去實施。即使在珠三角最引以為傲的交通方面,深圳、廣州等地也存在外地車限行政策,人為地在交通上設置障礙,讓城市間資源流通的效率大大降低。
在政策對接層面,在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深圳等地也積累了相當的在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領域的合作機制和合作經驗。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實踐中,由於深圳、香港、澳門實行不同的社會福利制度,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沒有銜接起來,深港澳跨境社會救助信息系統還沒有建立,港澳居民在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服務方面還存在著不便利的地方,很多原本容易解決的問題現在都還沒有解決,比如兩地車牌銜接、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金融體系的銜接等。港澳在慈善與社會服務方面的合作交流需求並未得到滿足。
在實際操作層面,迄今為止,大灣區都缺乏一個內部公益資源的配置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公益慈善資源利用率並不高。特別是在灣區內部,港澳企業資金、物流、人員到達內地,和內地資金、物流、人員到達港澳,來往都面臨諸多限制。許多社會資源無法發揮作用或被配置到最有利的位置。當然,這不僅表現在公益慈善領域,事實上,大灣區內部的各種經濟資源的配置都遠遠不如世界上其他幾個灣區。
分布於各個領域的體制對接難題,實際上是因為頂層設計的缺位。大灣區的公益慈善事業若要升級目前這種零散發展的局面,實現系統性、融合性、整體化的發展,無疑需要從頂層設計上突破障礙,在制度層面探索更有效的對接模式。
1.信息溝通
粵港灣大灣區作為社會治理創新“先行地”,在粵港澳大灣區三地聯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趨勢下,應積極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福利合作的信息溝通機制,通過香港、澳門、深圳等地方政府、社會服務部門、研究型智庫、公益組織等的定期溝通,進行基本信息交流。其目標不是溝通本身,而是意在為城市群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構築經濟發展、信息共享、社會創新、人才交流的大生態群。
2.項目合作
在現有急需解決和推進的事項上,設立相應的專題研究項目,由三地專家合作研究。這些項目包括但不限於養老合作服務、跨境社會救助信息系統、粵港澳社工的專業培訓交流、跨境學童服務、兒童看護及教育、港澳人內地醫療服務、內地社會服務走出去、粵港澳社會福利機制試點對接等民生方面的需求。項目合作的核心在於粵港澳的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進一步合作交流。
3.制度融合
在信息溝通交流機制到位、項目合作取得相當成果的基礎上,需要探索如何進行深港等地全面社會福利體制機制的對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推進社會保障合作”要求。包括:推進粵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的服務優化,推進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為粵港澳居民在三地的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特別是在人才交流制度上,需要充分運用粵港澳的高校資源,開發和共享三地培訓資源,探索社會工作領域職業資格互認制度,為慈善與社會服務專業人才的合作與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4.政策對接
過去幾十年間,內地先後出台了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保險、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為其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條件。但這還遠遠不夠。香港和澳門地區本已具有相當完善的社會福利機制,其與內地的溝通、合作,將成為今後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制度融合和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原生動力。而在內地,通過政策的進一步開放,促使商道和善道對接,讓更多的企業家加入公益慈善的進程中來,也有利於粵港澳全面慈善氛圍的形成。
以制度建設推動大灣區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勢在必行。越早從整體規劃上著手,粵港澳地區的公益事業將越容易穩步開展。近期,香港、深圳、廣州、珠海等城市已先後在社會治理層面有所動作,發揮了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類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能夠更加全面、穩健、公開地推進。(據《善城》雜志)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教授 唐昊/文